“请注意!您所在区域即将受到灾害影响,请立即转移避险!”响亮的警报声在重庆市武隆区羊角街道新坪村上空回荡,村民们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安全感。3月26日,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的“应急叫应终端”发出语音测试信息,也标志着重庆在预警叫应体系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武隆区羊角街道新坪村吊嘴滑坡点的“应急叫应终端 ”大喇叭 视界网/卞凯翔摄
这套应急叫应终端,犹如一双敏锐的“千里眼”和一对响亮的“顺风耳”,时刻守护着山城百姓的安危。它集成了太阳能供电板、高清摄像头、配电箱、电池箱以及四条公网和卫星通信链路,能够在断电、断网、断路的极端情况下,依然保持应急响应的迅速与通信的畅通。
重庆市武隆区应急救援队 视界网/卞凯翔摄
“我们磁器口街道作为全市重点防洪区域,这套设备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磁器口街道应急管理岗岗长胡海军激动地说。确实,对于经常遭受洪水侵袭的磁器口而言,应急叫应终端的出现,无疑为沿江受威胁群众增添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的应急叫应终端 视界网/卞凯翔 摄
记者了解到应急叫应终端不仅可以通过高音喇叭迅速播报灾害预警信息,还能在通信中断时,让遇险群众通过扫码连接设备无线网络,利用卫星网络与后方应急指挥部取得联系。高清摄像头更是实时监控灾害现场,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的应急叫应终端 视界网/卞凯翔 摄
“以前,预警信息需要层层传递,等传到我们基层时,往往会耽误一些时间。”武隆区羊角街道新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吴益权感慨地说,“现在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基层干部可以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并迅速组织群众避险。这真的是‘早发现、早处置’的神器!”
据统计,2024年重庆市成功应对了自2008年以来最强的特大暴雨和历史最长的71天特重高温天气过程。在这背后,应急叫应终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紧急避险转移人数同比上升53%,因灾亡人同比下降44%。这一升一降之间,凝聚了科技的力量与应急人的智慧。
目前,重庆市已在41个区县的防汛、地灾等中高风险区和人员密集场所布设了1384套应急叫应终端,并完成了应急叫应一键通平台的开发。市防减救灾办、市应急管理局还组织开展了专题培训,确保汛期终端能够高效运行。
“新技术赋能重庆,打通了预警叫应的‘最后一公里’。”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监测减灾处处长汪浩表示,“我们将继续推进数字化改革,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应急叫应终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重庆的预警叫应体系正日益成为守护山城百姓安危的坚固屏障。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科技的力量正让山城人民更加从容不迫、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