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重庆市丰都县湛普镇围绕“产业引领、政银联动、多方参与、合作共赢”思路,推动以花椒产业为主的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如今,全镇种植花椒10000余亩,建成湛普镇花椒示范园,同时发展其他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殷实。
花椒树成“摇钱树”
“我镇的花椒产业发展于2002年,当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首先在白水社区整村推进发展花椒2000余亩。”12月6日,湛普镇党委宣传委员彭国碧告诉记者,发展花椒产业不但打通了村民的脱贫路,还推进了荒山坡治理。
记者在春安村采访时,彭国碧指着一片山坡介绍,以前沿长江边上的地带石漠化很严重,种庄稼产量较低,通过种植花椒树,如今问题已得到解决。
成片的花椒树
据彭国碧介绍,经过逐年发展以及结合2015年扶贫产业规划,如今全镇花椒种植规模已超过100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社区和春安、马安、庆云、燕子等村。
“湛普镇种植花椒面积也不算少,部分农户由于缺乏系统的栽培管理技术,重发展轻管理,导致花椒园过早出现老弱椒树,产量低而不稳。”县农业农村委高级农艺师彭先容说,如今依托重庆市花椒测土配方施肥协作组,围绕老花椒园的改造,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开展一系列试验示范,提高了湛普镇花椒的产量和品质。
白水社区花椒园区便道
“我们鼓励椒农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品牌,提高花椒的知名度及附加值,促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彭先容说,目前湛普已注册“白水花椒”品牌。
彭国碧介绍,为确保全镇产业发展之需,通过上争外引、强化投入,着力加快各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移民项目、扶贫项目,硬化花椒园区便道,硬化组道路、生产便道和出行便道。“全镇还修了灌溉池、人饮供水工程,改扩建人饮管道,整修山坪塘等。”彭国碧说。
中坪村蔬菜大棚
庆云村土地贫瘠、灌溉条件差,坡地、林边地多,种植效益低下,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2016年,该村引进大户,流转土地400亩种植花椒。“在撂荒地种上花椒树,荒坡变成绿地,既保护了生态,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还为村里富余劳力找到用武之地,可谓一举多得。”该村党支部书记凌成高说,基地长年用工20来人,高峰期每天40多人,村里的留守劳力实现了就近就业。
“今年我光摘花椒就干了40多天活,每天工资90元,加上修枝、除草、打药、挖地等,一年要在基地做五、六十天,可以挣5000多元钱。”村民陈龙权说,他年轻时在外打工,随着父母亲年事渐高,自己决定返乡,现在找到了工作,不再四处奔波了。
村民挖坑栽植毛竹
白水社区六组居民李松林,由于身带残疾,父母亲年岁已高,女儿正在读大学,家庭比较困难。村支“两委”干部了解到他家2002年退耕还林时栽有部分花椒树,但长期疏于管理,便邀请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上门指导技术,重新让他家花椒树产生经济效益。“3年前,政府又为我提供了一些花椒树苗,现在我家共有五、六百株。”李松林笑着说,今年花椒丰收了,自己的腰包也鼓了。
春安村三组村民谢成福知道村里没有人做烤花椒,便自掏腰包十几万元修了一个烤房,没想到第一年就实现了开门红。“一共烤了10万斤左右湿花椒,收益还不错。”谢成福满意地说。
过去的贫困山村,因为花椒产业的带动让人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白水社区党总支书记冉海龙介绍,花椒已经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村花椒收入2000多万元,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3000多元增长到8000多元。
“以前晒花椒全凭太阳,遇到下雨天就发愁。现在有了烤房,一次烘干250斤花椒,快得很。”村民周兴贵说,烘干的花椒就卖花椒壳,要是能把花椒籽也卖出去,就更好了。
果蔬产业富了农家
“别挖得太浅,不然根须不能与泥巴充分接触,那样水分不好吸收。”最近一段时间,中坪村正组织村民栽植毛竹。该村党支部书记付章楷介绍,2019年冬天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根据国土绿化政策,村里规划种植毛竹500亩。
中坪村自2018年纳入深度贫困村以来,通过宣讲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引导贫困村民立志向、鼓志气、强意志,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庆云村村民摘花椒
“要想让一个村有朝气、有活力,关键要留住村民,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付章楷说,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把发展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目前全村种植青花椒100亩。
付章楷说,村里还依托金土原、嘉太吉、迎羽等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大棚蔬菜、猕猴桃、木瓜等农产品,聘用贫困户和村民30余户到种植基地务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不同程度增收,一个劳动力每年最少也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记者在村里的木瓜种植基地看到,一根根1米左右的树苗长得整齐茂盛。“这些是我2017年秋季从湖北引进的木瓜苗子,一共种了200多亩,树苗4年后就开始挂果。”木瓜基地负责人刘国金告诉记者,木瓜的亩产量在7000斤左右,挂果后就有一笔不错的收入,为了能在短期有周转资金,他还栽植了280亩桃树。
60多岁的村民谭国明长期在木瓜种植基地干活。“我们这么大岁数了,只有在周围找点事做。”谭国明说,他主要做些除草、翻土之类的手上活,一年下来可以挣2万元左右。
据付章楷介绍,该村引进的丰都金土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六组投资建设中坪生态园,目前已投入600余万元,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等季节性蔬菜和火龙果等水果,公司联结了70余户村民,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们向村民流转土地200亩,其中50亩种植大棚蔬菜,今年上半年,主要销售了西红柿、丝瓜、辣椒等季节性蔬菜3000余吨。”公司负责人说,另外150亩将种植季节性水果,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确保每个季节都有水果产出,以体验采摘方式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春安村在当地被人们称为“人民场”,这个村距离长江大桥3公里,离县城也仅仅只有10公里左右。
该村村支“两委”相关人员介绍,村里除了发展花椒产业以外,还培养了产业种植大户。
2015年,吴玉奎回到老家,种植了青脆李、脆红李、蜂糖李、车厘子等果树,以此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两年后,吴玉奎又先后流转土地200多亩,投资几十万元买回更多果树苗栽种。
“今年有很多外地的市民前来采摘,让我信心大增。”吴玉奎说,现在村里的公路硬化了,越来越多的市民自驾前来采摘,购买量也越来越大。
吴玉奎说,他还打算种植80亩葡萄,通过延长产业链,将来打造一个立体采摘园。
(作者: 杜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