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化 > 巴渝文脉 > 正文

江津:传统文化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

准备登台。贺奎 摄

在重庆江津先锋镇鹤山坪,一群乡村里的孩子与川剧结缘。传统文化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纯真的少年汲取着养分,开出梦想之花。

“注意脚步,方位,踩好鼓点。”3月29日,位于先锋镇鹤山坪上的麻柳小学,川剧学习小组的孩子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排演戏剧,戏装、扮相、走位,孩子们做得中规中矩,台下老师指导得认认真真。

学校川剧表演。贺奎 摄

川剧,古称川戏,起于晚唐,成于清代,流传于巴蜀大地和云贵。2006年5月20日,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津这所只有179个学生的乡村小学,川剧正在得以传承。

传承

“全校孩子清一色来自农村,学生人数少,经费不多,但学校承担了孩子们学戏的全部费用。”学校校长郑远已到任8年,正是在他上任的2017年,学校借助江津区“一校一品”建设大环境,将川剧确立为学校特色教育课程。

老师们为上台的孩子化妆。贺奎 摄

孩子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基本功。贺奎 摄

“唱的时候,头要抬起来,眼神很重要,要让观众看到你的自信!”每周三是专业老师来校指导的日子,黄绣芸、李惠文、戴信云、杨小利、李红军等一批原江津川剧院演员,听说学校的想法后,先后成为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每周固定到校,风雨无阻。

指导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基础练习。贺奎 摄

学戏

“站在了船头观锦绣、千红万紫满神州……”学校主席台旁落满树叶的角落,五年级的韩玉娇正在做上台前的练习,一曲《人间好》唱得清脆而婉转,虽然身段没有成型,但身法和手势已经有了几分台风。作为老师和同学们公认“唱功很好”的学生,11岁的韩玉娇学习川剧已有3年,《渔家乐》《柜中绿》都是她的拿手唱段。

韩玉娇在做上台前的练习。贺奎 摄

当天,是孩子们带妆排练的日子,打底、上粉、涂脂、描眉、画眼、勾脸……练习完之后,韩玉娇在老师的帮助下上妆,对于天性好动的孩子来说,动辄一个多小时的化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如同名字一样,素颜尚显稚嫩的玉娇,扮相出来后已有了几分娇媚。用一位专业老师的话来说,“她身上有属于川剧的天分。”

韩玉娇在做上台前的化妆。苏展 摄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韩玉娇表示自己“不是很喜欢川剧”,学戏的动力最初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爱好和专注在一名11岁的孩子身上如此截然分明,她的想法也许正是川剧艺术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

上好妆的韩玉娇。苏展 摄

矛盾

“很多词我忘了,不过我就是喜欢川剧。”四年级学生张译方的话有点矛盾,但又显得理直气壮。在做基本功练习时,动作十分标准,很难让人看出来只学了不到2年时间。

孩子们进行基本练习。贺奎 摄

与一些同学扮相后的腼腆不同,扮相做好后,张译方总是毫不避讳来到同学们中间,享受大家好奇、羡慕的目光。

扮相做好后的张译方与同学交流。贺奎 摄

与同学们玩闹一阵后,张译方对即将上台的排演也没有掉以轻心,利用上台前间歇,她独自一人来到校园角落练习,原创的现代川剧《放学路上》是她比较拿手的唱段。

张译方在校园角落练习。贺奎 摄

在古川剧《峨眉三月》中,张译方与韩玉娇会同台演出,虽然想法不同,但在舞台上她们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在努力,川剧艺术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下,在这里悄然推进。

张译方与韩玉娇正在做演出前的准备。贺奎 摄

特色

“我这个妆,比别人更有内涵!”五年级的刘嘉豪回答得干脆利落,在台上他多数时候扮演“丑角”,略微夸张的白色妆容让他经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相较于女生们相对统一的扮相,男生们的扮相更有特色,生、丑、净等常见角色都可以见到。

刘嘉豪(图左)略微夸张的白色妆容。贺奎 摄

五年级学生戴勤业在指导老师帮助下正在进行最后的头饰捆扎,与其他剧种一样,川剧的头饰不仅要体现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特征,还要与扮演者形成和谐统一的舞台审美。

戴勤业在老师帮助下进行头饰捆扎。贺奎 摄

扮相完成的他,几乎具备了传统戏剧中小生角色的所有特征:高挑、面白、唇红、贝齿,恰如唱段中所说,“好一位少年郎!”

未来

扮相完成后的孩子们来到敬老院演出。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孩子们也用自己的力量积极投身在文化振兴中。

在敬老院演出。贺奎 摄

敬老院演出结束后,孩子们回到学校继续排演,指导老师在台下一板一眼示范,新老川剧人的传承和碰撞,正凝固在画面中。

孩子们带妆上台排练。贺奎 摄

2022年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展演中,麻柳小学选送的《满江红》获得全市“小梅花奖”一等奖,这是全市中小学戏曲的最高奖项,其中演出主角的男生被重庆市艺术学校看中,“撬”到了戏曲专业。校长郑远也认为,发生在身边的这一事例让不少孩子学习川剧的动力更强了。

80岁的指导教师李惠文指导孩子们排练。贺奎 摄

台上演出人生,台下文化传承,今年已80岁的指导教师李惠文不仅要为孩子们排练和指导,还兼任着“编剧”。目前,他所编撰的反映江津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原创川剧《放学路上》《鹤岭记》已在这里排演,正是在这样绵延的传承中,传统戏剧伴随着时代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

(  作者:陈婷 贺奎 苏展 周小川  )

(  责任编辑:邓雅心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开云官网(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开云官网(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