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化 > 巴渝文脉 > 正文

让石鸡坨土陶重放光彩 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黔江石鸡坨土陶,曾是十里八乡最受欢迎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一直沿袭原始古老制作工艺烧出陶器,现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然而,古老的技艺终究抵不过现代工业的发展,千年技业危在旦夕……

而来自邮电大学的“‘数’继非忆”团队则运用“活态传承”的理念,将石鸡坨土陶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微课的形式,让千年前的非遗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图1.jpg

“非遗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被动的,而应当是融入人们的生活,可以与人互动的。”“‘数’继非忆”团队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利用高清摄像设备记录下制陶过程的细节,拍摄了一系列石鸡坨土陶非遗微课。这些微课不仅捕捉了传承人精湛的手艺,还讲述了石鸡坨土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意义,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平台。

图2.jpg

2024年6月初,该团队走进南山珊瑚实验小学,将石鸡坨土陶的微课引入中小学学校课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通过微课这一创新形式,孩子们首先系统地学习了石鸡坨土陶的历史背景、制作流程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这种理论学习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还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3.jpg

随后,团队还将石鸡坨土陶的实践环节融入学校课堂,让孩子们有机会亲手触摸泥土,体验石鸡坨土陶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这种从‘知’到‘行’的转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还深化了他们对石鸡坨土陶这一非遗技艺的理解与感悟,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该负责人表示。

图4.jpg

下一步,“‘数’继非忆”团队还将通过二次创作、 IP联名等方式,让石鸡坨土陶从传统走向现代,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来关注非遗,了解非遗的同时,让石鸡坨土陶走向市场。

(  作者:周凯航 宋红利 张瑜露  )

(  责任编辑:周凯航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开云官网(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开云官网(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