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长寿区委宣传部 整理
宋代官学虽经范仲淹、王安石等经世派的改革,但无力解决科举与学校的矛盾,官学教育弊端日显,无法承担“立学教人”的重任。鉴于此,理学家们将书院讲学与传播理学结合起来,立起通过创办书院而实现教育改革。如此一来,宋代书院既是理学教育思想实践的教育基地,又是研究理学思想、教育思想的学术基地。
宋代重庆书院的教学亦旨在探究学问、为传播理学思想而培育人才,进而通过学习参与政治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和思想传播。宋嘉祐间,宋朝儒家理学思想开山鼻祖周敦颐(号濂溪)任合州通判,州人张宗范从其学于养心亭。南宋理宗初年(1225年),大府安少卿于张公从学故址建瑞应山房以祀濂溪,又于原养心亭建为养心堂,即濂溪书院;北宋理学家程颐与谯定在涪陵北岩点易注易,完成《伊川易传》。绍兴状元冯时行在缙云山读书,创办缙云书院。号为“朱熹高徒第一人”的庹正在铜梁创办庹子书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379802320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宋代重庆书院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来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理学著作或语录为核心的儒家典籍,兼涉文史学科知识。书院主讲者乐于把自己的著作作为书院的教材,讲述独到的学术见解,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模式上则倾向于师生之间互动,在自由平等环境中互相促进、提高。最早开启“教学相长”模式的当属北宋末期的易理学大师程颐与其弟子谯定。师徒二人探讨易理,亦师亦友,后又联袂讲易于北山之穴,并共同注解周易,史称“北山有岩,师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读易洞”。元符二年(1099年),程颐撰著《伊川易传》这部易学名著、理学佳作,正是师徒积累探究的心得结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377105650
从教学组织方式来看,宋代重庆书院采用的讲授法都是“开堂讲说”,一般由名师拟定课题,聚集生徒,进行课堂教学,或专门礼聘有作为的其他名师来书院,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还灵活采取“论辩问难”的教学方法。“论辩”是指讲学时融入自由讨论学术的教学方式,师生可以直接论辩交流以,共同研习学问。“问难”则是教师讲课时采取问难式方法,主张经典中的义理只讲七分,余下的由学生“自行体究”,灵活构造、生成与开发,继承了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灵活教学艺术风格与”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的启发诱导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宋代名臣李曾伯在《竹林书院记》中曾记载书院讲学情景:相与聚辩讲习,以存心养性,以砥节厉行,将见英才辈出,文风日趋于盛矣!《四川通志》卷七十九记载,五峰书院中的学习气氛开放、活跃,师生之间亦师亦友,“以为士友讲会之所”。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夔州知州王十朋买童山造林,沿江植枊种果,创建静晖书院,举办以诗会讲、以诗会友各项活动,促使学院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习氛围生动活泼。
正是坚持“教学相长、论辩问难、亦师亦友”的特有模式,培养大量学以致用的高素质人才,或造福家乡,或为朝廷所用,或为他人之师承担传道授业之职。在对知识文化、道德精神的向往与渴望之中,民众求知的热情高涨,带动宋代重庆学风渐浓、人才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