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遗址馆开馆。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1.8亿年前神秘的恐龙世界。
位于普安乡的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遗址馆,建筑设计借用恐龙脊骨化石为形,大胆创新采用钢膜结构,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棚架空间,为化石墙提供稳定的保护环境。遗址馆建筑面积6686.9平方米,包括遗迹展陈、平台展陈、恐龙复原三大区域,连同周边绿化及配套设施,总体面积约6.7万平方米。
从高处俯瞰,云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遗址馆呈“一”字形由东向西展开,宛如一只匍匐着的大型恐龙,开放式保护棚则将一条蜿蜒轻质钢结构栈道“放置”在原始地貌之上。市民和游客行走在栈道上,可观看侏罗纪原址大型化石展示墙,近距离感受1.8亿年前神秘的恐龙世界。
据了解,侏罗纪原址大型化石展示墙,是世界范围内单体最大的侏罗纪原址化石墙。整个展馆150米长、6到10米高、共1320平方米。目前化石墙上大大小小的近5000处恐龙化石,涵盖头骨、牙齿、椎体、肢骨、腰带等多个骨骼部位,已经确定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剑龙类、基干新鸟臀类五大类恐龙化石。综合已采集的化石,以相同部位骨骼数量推测,有近百条恐龙集中埋藏在这里,其中既有成年个体,也不乏亚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反映出一个完整的恐龙群落。
云阳普安恐龙化石群发现者周政。
在现场,记者有幸采访了云阳普安恐龙化石群发现者周政,据他介绍,“当时自己在这片山上放牛,无意间看见地上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感觉像是化石。”
回到村里,周政四处询问当地村民,大多数村民予以否定,都说是块普通的石头。不甘心的周政拎着石头,找专业人士鉴定,甚至还自掏腰包,去了上海,想求得一个最终的答案。
周政说:“当时年轻,也是出于好奇,就想弄明白。送去鉴定所后,在上海边玩边等了半个月,结果还是没出来。考虑到花销不小,就回到了重庆,又过了半个月,结果出来了,确定为恐龙化石。”现如今,这块化石被云阳博物馆收藏。
周政当年见到的化石。
很快,重庆云阳普安乡发现恐龙化石骨骼的消息便在业界传开了。2015年1月,全国古生物考古界的著名专家来到普安乡;2016年9月,发掘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两年的发掘,这座“在地下的恐龙化石长城”终于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云阳普安恐龙化石具有填补恐龙演化关键序列空白的研究价值, 自化石遗址抢救性发掘以来,经过古生物专家的持续研究,目前,已经研究命名5个新属种恐龙,来简单认识一下他们。
普安云阳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是一种体型中等偏小的肉食性恐龙,体长约5米,体重200千克左右。
磨刀溪三峡龙,是目前已知亚洲最早的新鸟臀类恐龙,生活时代为1.8亿年前,植食性,也就是吃素的,体长约1.7米,纤细灵巧,善于两足快速奔跑。
元始巴山龙,亚洲最古老的剑龙,生活在1.69亿年前,身长约3米,四足行走,尾巴末端有2对大骨刺,看起来威武,实则温和,吃素。它的发现,为剑龙起源于中国这种说法增加了新证据。目前,全球已知4种最古老的剑龙中,中国独占一半。
普贤峨眉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大型植食性恐龙,成年体长约为16米,脑袋很小,脖子特长,可以抬至距离地面4米的高度,啃食高处植物。
朐忍渝州龙,也是吃素的,生活在距今约1.66亿年前,是重庆发现的最早新蜥脚类恐龙,四足行走,背高约5米,体长约11米,与蜥脚类恐龙家族中其他身材高大的“亲戚”相比,显得较为矮胖。
云阳恐龙动物群横跨整个中侏罗世,是重庆侏罗纪时期恐龙化石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市目前发现恐龙化石分布最密集的产地之一,兼具时代跨度大、分布范围广且密集、恐龙种类丰富多样等特点,还填补了早-中侏罗世恐龙演化的空白,衔接了恐龙演化过程中缺失的链环。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在云阳发现并命名了普安云阳龙、磨刀溪三峡龙、普贤峨眉龙、元始巴山龙、朐忍渝州龙这5种新属新种恐龙,这也支撑了云阳恐龙动物群是一个新恐龙动物群的说法。
此外,重庆独特的气候环境还有助于恐龙化石的保存。截至目前,全市29个区县已发现70余处恐龙化石,主要集中于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北地区。这些化石的发现,对地球历史、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