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员刘燕、罗岚等教师带领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初二年级的同学们前往沙坪坝歌乐山金刚村开展非遗研学活动——扎染现场教学。
扎染是白族传统染色手工技艺,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现场,同学们在重庆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夹等多种形式捆扎后进行染色。此次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进乡村,从理论走向实践,体验非遗的无穷魅力,传承非遗文化。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对此,重庆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成员开展了集体学习,并将这种精神实践于日常工作中。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一方面加大对非遗研究的力度,两年来该中心成员在各类期刊发表非遗相关学术论文多篇,申报各类课题多项,推动非遗研究的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该中心开展以“非遗”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积极探索传承人提供技术,公司(企业)提供创意、营销服务的合作模式,开发各类文创产品。
此外,该中心还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中心与市内众多的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开发扎染、西兰卡普制作、梁平剪纸技术、蜀绣、夏布织造技艺等多个非遗手工类课程,与合作学校的全体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们亲身参与非遗技艺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罗岚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