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考什么?怎么考?4月17日,以“融合教育·系统育人”为主题的“中学与大学跨学段融合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八中渝北校区举行,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围绕“新高考改革与高中教育”,分享了他的观点。
采用以前的方式去教,就不能够适应新的变化
秦春华表示,第一是关于教材。普通高中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这个新的课标和新的教材,与以前有非常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某些科目,比如说化学。“我跟北京市很多中学老师沟通发现,化学学科的教材内容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果你再采用以前的方式去教的话,就不能够适应新的变化。”
“第二是深化考试命题改革,明确提出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秦春华说,过去我们的教育有一个普遍说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为了让你不采取这种办法,那就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很多老师就会说,那我到底怎么去组织我的教学呢?就是要让你摸不着门,在你摸不着门的情况下,你才能够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去追求他本身的价值。
第三是招生与录取,这要求高校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第四是综合素质评价,这个需要大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先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做起来以后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调整。
大学与中学的融合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
没有高考的考试大纲,那到底怎么办呢?秦春华称,去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两个很薄的小册子,里面的信息量和内容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就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另外一个是《关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说明》。根据上面两个册子的内容来看,未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由此明确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考?二是考什么?三是怎么考?
为什么考?即“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
考什么?即“四层”:一是考核心价值;二是考学科素养;三是考关键能力;四是考必备知识。
怎么考?突出强调了“四性”,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里面前三个性都还比较好解决,但是到了最后的创新性所面临的挑战就非常大了。
“进入新高考以后,我们都知道学生填志愿是要按专业来填的,包括选科也都跟这个专业有密切的联系。”秦春华说,通过大学与中学跨学段的融合教育方式,学生在课程中、在学科教育过程中,能够体会、了解到大学是怎么回事、了解相关的专业是怎么回事,可以帮助他们做选择,这点很重要。
如何将昨天的知识教给今天的孩子,让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
“教育的一个最大难题是我们在用昨天的知识教给今天的孩子,让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秦春华举例称,“2003年那场非典疫情,我们从那个过程当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了的时候,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说明有可能我们在用过去的知识,去教孩子们解决未来所面临的问题时,会出现很大的困难。”
“另外一个麻烦来源于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秦春华举例,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前面有车祸了,往左打轮的时候会撞到一个70岁的老人,往右打轮的时候会撞到3个壮年的男子,这时候无人驾驶汽车到底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呢?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来源于机器人。”秦春华称,机器人已经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是谁应该使用这个机器人呢?或者说使用机器人的权利是掌握在谁手里呢?还有人工智能的滥用,比如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很好地去模拟你的声音、甚至把你的形象也创造出来,这时候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诈骗等情况。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怎么样教给我们的学生去面临和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秦春华说,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一句话,所有的教育当中,老师教给学生很多的东西可能都被忘记了,但是最后有一个东西一定会留下来,那是什么?就是教会他们辨别谁在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说最后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个辨别力,而这样一个辨别力和我们的思维有深刻紧密的联系。另外一个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考察思维、考察能力、考察核心素养
“我们的教育要去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所以‘立德树人’这四个字必须贯彻在教育里面,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会被抛弃,你也不要指望能通过刷题来解决这个问题。”秦春华说。
为什么中学和大学的融合现在这么重要?秦春华称,“原因就在于新的高考命题是以高校的这个视角来看待整个考试的。所以对于中学来说,如果你不从大学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你不去钻研大学、了解大学,你不知道大学在想什么,你对于高考的应对就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
在秦春华看来,这是高考改革命题新的趋势,就是要以高校人才选拔为依据,会增强它的选拔性,逐步地要减少选择题和填空题的题量,而重视考察思维、考察能力、考察核心素养。
所以高分段的竞争最后将集中在选修课,随着新高考的普及和发展,选修课的内容会逐步纳入到高考的考察范围,来增强高考的选拔性,新课标只是为中学的选修课提供了一般性的建议,但是怎么样把这样的建议内化到我们的学科体系建设中,那就需要各个中学和大学在不断地融合、沟通、合作的过程当中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记者 匡丽娜)
(稿件原载于2021年04月19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