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重庆银保监局召开“提升保险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专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重庆银保监局供图
会议上,针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重庆银保监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处长金艳芳提到,自去年7月12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全国首单“落地”重庆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约3700人投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2500万元。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部署,推动商业养老保险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2021年6月1日起,中国银保监会启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确定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为两个试点省(市),并确定6家人寿保险公司(人民人寿、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参与试点。
重庆银保监局大力推进试点工作开展,目前该试点已开始推广全国,作为改革试点的先行者,有以下几点积极探索。
一、契合市情民意,积极对接“新市民”养老需求
七普数据显示,重庆市60岁以上人口70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87%,其中65岁以上人口547.36万人,占17.08%,两项比例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1和3.58个百分点,是全国老龄化趋势比较突出的地区。
而全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水平难以跟上老龄化的趋势,特别是“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经济格局叠加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基础,全市人口呈现出养老负担较重和养老保障不足的双重特征,相当部分市民,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灵活就业的“新市民”,没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或者仅享受退休待遇较低的居民养老保险。
对此,重庆银保监局根据专属养老政策的适配性,经与试点机构共同研讨,确定灵活就业的“新市民”为主要试点方向。从试点效果看,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全国首单就来自一位重庆本地的快递小哥。目前为止在渝投保群体中灵活就业人员占比高达60%,其职业涵盖快递、司机、保安、家政等等,年龄多为40—50岁,多数人选择按月缴纳保费,每月缴费100—200元不等,符合该群体的收入特征和缴费预期。
二、关切民生诉求,着力提升落地产品的惠民特性
中国银保监会明确了专属养老产品的顶层设计,重庆银保监局要求各试点公司根据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的职业、收入等特点,确定细化的养老产品设计方案,突出了在渝试点产品的长期性、安全性、灵活性和惠民性。
长期性体现在投保人60岁才能进入养老金领取期,领取期不得短于10年,退保要求严格,目前试点产品在前5年退保或有损失,引导市场培育“长期积累、长期领取”的养老价值理念。
安全性表现在采取“保证+浮动”的账户收益模式,养老账户有最低保证利率,不会因为金融市场波动而产生亏损。目前试点产品都提供了“稳健(保守)”和“进取(积极)”两个账户供自由选择,或者组合配置,在积累期稳健账户和进取账户可相互转换,以此规避市场风险,提升账户收益。
灵活性表现在保费起缴金额贴近低收入群体,100元即可投保;缴费期灵活,对缴费年限和缴费次数没有要求,一次性缴费、按月缴费、按年缴费均可,投保人经济紧张期间甚至可不限次数、时间的暂停缴纳,养老险账户不会失效,对账户收益无影响。
惠民性体现在银保监会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上,其产品的附加费用率大幅低于同类保险产品。在此基础上,重庆银保监局还要求试点公司在试点期间最大力度压降初始费用。目前6家试点公司均进行了费用减免,甚至有产品减免至“0初始费用、0管理费用、0转换费用、0追加费用”,充分体现了让利于民的原则。
三、探索行业联动,打破长期政策短期试点的慢热效应
以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家政、保洁、保安等为代表的灵活就业人员,通常在平台或企业间转换频繁,其职业的短期性、不确定性、高流动性与养老保险“缴费期长、领取期远、长期养老关系稳定”的属性存在天然错配。为改善长期政策的“慢热效应”,解决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一度出现的“叫好不叫座”问题,重庆银保监局积极探索“主管部门支持、行业联动合力、企业自主选择”的试点模式,在快递小哥和网约司机两个群体实现“破冰”。
一是联动重庆市邮政管理局,指导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重庆市快递协会印发了《重庆市快递员群体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推广实施方案》,将宣传推广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快递行业“暖蜂行动”的一环,以“行业增信”方式,有效提升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对快递人员的触达率。
二是要求试点公司按照“一司一策一方案”的原则,积极对接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平台(企业),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养老方案设计的咨询和服务。目前部分试点公司已与头部网约车平台公司成功对接,提供“司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计划”,还推动相关平台企业为网约司机投保专属养老保险提供缴费补贴支持,有力提升了司机群体的获得感。
四、严格市场监管,维护专属养老细分市场的洁净氛围
养老产品在试点的前几年,基本都处于账户积累期,投保人要到60岁进入领取期才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养老保障服务。因此,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建立是商业保险区别于社会保险的一大难点。为了引导市民合理的养老预期,培育“长期投资长期回报”的成熟理念,重庆银保监局加大了对试点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维护专属养老这一细分市场的洁净氛围。
一是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建立专属养老保险产品说明书备案审核机制,严格审查标准,要求试点公司宣传客观中性,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保障企业和个人的自主选择权。
二是强化信息披露监管,要求明示个人账户的缴费 、扣费、进入账户金额、账户价值变动等。要求提示“退保有风险、账户收益有不确定性”,保障投保人合法权益。
三是强化内控服务监管,要求试点机构做好售后服务,及时客观向消费者披露养老账户结算利率等信息。支持保险公司探索建立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长期发展相适应的激励考核机制、风险管控机制等。
3月1日起,中国银保监会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试点区域和公司主体数量的增加,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共同营造有利的商业养老市场氛围,进一步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高质量发展。重庆银保监局大力支持这一改革举措,并将继续因地制宜探索商业养老这一长期政策的试点创新路径。
在提问环节中,针对记者提出的农民群体投保专属商业保险的问题,重庆银保监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处长金艳芳表示,专属商业保险的最终目的是普惠于民,它适用于所有重庆市民,在试点过程中,将完成各个群体的“破冰”,最后实现所有群众的“融化”。
重庆银保监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处长金艳芳回答记者提问。重庆银保监局供图
下一步,重庆银保监局将借助自主建设,连接全市银行保险机构与多部门政府公共数据的“金渝网”大数据平台,通过金融数字化基础设施应用,加速养老保险产品研发的数据积累,提升因地制宜和因城施策的数字能力,鼓励专属养老产品的不断优化,更进一步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本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