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桂湖水碧波荡漾,润泽城乡;明月山上茂林修竹,留住乡愁记忆……重庆梁平,这座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近年来以“湿地+”塑造全域生态格局,养山护山夯实绿色发展“家底”,找准了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正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孕育了一座生态田园之城。
湿地润泽城乡,共享绿意空间
有了水,城乡才有了灵气。寒冬时节,位于梁平区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鹭纷飞、水波荡漾。湖面和岸边的水田里,各种水生植物自然生长……沿湖漫步,梁平区林业局局长陈世康说,通过生态系统治理,近年来双桂湖生物多样性有了提高,各种栖居的鸟禽类达到200多种,植物有600多种,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等候鸟都是这两年新吸引来的“客人”。
保留湖周林团群落、田园阡陌;保护曲美岸线、软化水陆交替空间带;营造水生、陆生动物自然栖息地和鸟类迁徙通道……梁平为了修复双桂湖生态环境先后实施了18项生态改善工程,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还入选了重庆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优秀案例。
梁平没有大江大河,但水生态资源仍很丰富,境内有大量小河、小溪、小塘、小田。区里以“湿地+”为抓手,推进全域治水,让湿地润泽城乡。“目前全区湿地面积约30万亩,遍布城乡的湿地,就是梁平一张旖旎的生态名片。”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唐宏说。
这是2021年12月29日拍摄的重庆梁平区双桂湖景象。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不仅有双桂湖这样的大型湿地公园,如今的梁平乡村小微湿地更是“遍地开花”。在梁平竹山镇猎神村,原来因开采石膏矿引起渗漏的梯塘,通过改造后重新蓄满了水。这是一处50多亩的梯塘小微湿地,田块之间水道连接,茭白、芡实等水生植物组成了丰富的水下生态空间,为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提供了逍遥自在的“水下森林”。
“以前的梯塘里长满了杂草,现在变成了水润的湿地,成了村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说,生态改善的成效就摆在眼前,保护、利用好湿地已经成为大家伙儿的自觉行动。
茂林修竹之地,留下乡愁记忆
梁平两山夹一平坝,东有高梁山、西有明月山,拥有成片竹林35万亩,号称百里竹海。为了保护好这一片茂林修竹美丽之地,梁平也下了不少硬功夫。
曾几何时,位于百里竹海腹心地带的竹山镇,一些村社地上砍竹、地下挖矿,不少竹林被无序砍伐,用于小作坊造纸,原本绿意盎然的林地露出‘灰肚’,成为生态伤疤。
“关键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生态修复,变挖山挖矿为养山护山!”竹山镇党委书记刘波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竹山镇划出生态保护区,将保护区内的竹林、湿地等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坚决实施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森林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工程,改造低效寿竹、白夹竹林近10万亩,重新恢复了群山叠翠的自然面貌。
这是2022年1月5日在重庆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拍摄的乡村小微湿地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绵延竹海、田园风光也饱含着文化气质、乡愁记忆。在百里竹海深处,散布着不少保留完好的古驿道、古院落、古民居,这里的千年“荔枝古道”沿着大山蜿蜒盘旋,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文化传奇;竹海吊脚楼、川东院落中浓缩着过去“湖广填四川”的乡土历史……
梁平还深挖丰富的竹木生态文化底蕴,建成了三峡竹博园,融竹历史、竹文化、竹产品等于一体,成为西南地区竹类科研、教学、科普的重要基地。“因竹而兴的竹帘、竹编传统工艺也被很好地保存着,并被申报为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陶斯平介绍。
做好山水经济文章 打造生态产业品牌
“30万亩湿地、35万亩成片‘竹海’、15万亩‘柚海’……这正是梁平发展最厚实的绿色‘家底’。”梁平区委书记钱建超告诉记者,实践“两山论”探索“两化路”,就是要找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绿色路径,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将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梁平正在积极推动生态经济创新发展。通过“湿地+有机产业”,梁平培育了一大批有机稻藕、稻鱼、稻虾等产业。通过“湿地+民宿康养”,梁平竹山镇猎神村、星空房车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网红游览地借势发展。
在猎神村,民宿经营者打造出近山亲水的乡村体验项目,一到节假日就很“紧俏”。“村里有大面积竹林、湿地,一到夏季,小溪沟旁可以戏水、抓螃蟹,特别适合亲子旅游。”猎神村民宿“梦溪恬园”的经营者唐攒英说,旅游热带动了民宿经营红火,一年纯利润有30多万元。
这是2022年1月5日拍摄的重庆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梁平还做好山的“经济文章”。按照“拓宽生态版图,共享绿色资源”的发展思路,梁平区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优势,与周边的重庆垫江、四川大竹等区县合作,共同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回归之旅等14条精品生态游线路逐渐成熟,打造出“夜竹海·潮生活”等生态产业品牌。(记者李勇、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