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俯瞰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3月31日,重庆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绿翅鸭结队飞行。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即日起,本报推出“一江碧水向东流”专栏,展现我市各区县、各部门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转型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领域的好做法、好经验;讲述江河润泽经济、繁荣文化、滋养民生的动人故事;全面充分展示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敬请关注。
清明时节雨纷纷,烟雨迷蒙的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白鹭、绿翅鸭等低飞掠过湖面。
湖面上,荇菜漂浮成片,开满黄色的小花。
斑嘴鸭成鸟带着幼鸟穿行其间,怡然自得。
斑嘴鸭,这种2018年才第一次被发现到双桂湖越冬的候鸟,如今已成为双桂湖的留鸟。
去年4月,人们在双桂湖水域发现了斑嘴鸭幼鸟。
双桂湖鸟类监测识别智能系统发现,留居在双桂湖的斑嘴鸭已超过180只。
短短三四年时间,双桂湖如何做到让斑嘴鸭“流连忘返”,不再万里迁徙?它们在双桂湖又过得如何呢?
鸟 从“游客”到“居民”
双桂湖1953年建成,坐落于梁平都梁新区。2015年,梁平试点建设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并于2017年通过验收。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49.97公顷,分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三大功能区。其中湿地面积190.76公顷,湿地率54.51%。
2018年冬天,人们第一次在双桂湖水域发现了斑嘴鸭的身影。
“斑嘴鸭属大型鸭类,体长50厘米至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沙洲和沼泽地带。”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唐宏介绍,每年9月末10月初,斑嘴鸭从西伯利亚东南部或中国东北地区南迁。
“一般12月份来,次年2月份离开,双桂湖应该是斑嘴鸭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临时栖息地。”今年49岁的杨秀勇,是梁平一位中学教师,也是梁平鸟类保护志愿者,业余爱好摄影。
2021年4月,杨秀勇在双桂湖意外拍到了斑嘴鸭的幼鸟。“发现了幼鸟,说明有一些斑嘴鸭成了留鸟。”
“虽然斑嘴鸭是候鸟,但也有部分斑嘴鸭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成为留鸟。”唐宏表示,斑嘴鸭留了下来,说明双桂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其认可。
不仅仅是斑嘴鸭,如今在双桂湖栖居的各种鸟禽类已达到200多种: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已连续多年到双桂湖越冬;39年后再次现身重庆的灰雁,也选择双桂湖落脚……
“我们在湖边湿地里人工种植了茭白、莲藕、莼菜等‘水八仙’。”唐宏介绍,“水八仙”不仅能改善水环境质量,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浆果、根茎等食物。
“最近,我们在双桂湖还观测到了黑水鸡、骨顶鸡等迁徙鸟类。”杨秀勇表示,随着双桂湖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相信会有更多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
水 从劣Ⅴ类到Ⅲ类
双桂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直观的表现是水质的改善。
水是湿地的灵魂。
双桂湖的水质,曾因肥水养鱼造成湖底淤泥沉积、水体富营养化,一度降至劣Ⅴ类。
“双桂湖湖水由汇集众多雨水、山泉、沟溪的安宁河、响水河、千明河三条主动脉注入,保障湖泊长久不枯,形成‘一湖三脉’的独特城市湿地资源。”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钊介绍,双桂湖是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来,梁平以保护源头为本,治、净、护为措,多方位保障双桂湖水源水质安全。比如在双桂湖周边布设了13公里环湖雨污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杜绝雨污渗流湖中;禁止传统散放养殖,鼓励有机生态种植,不施农药、化肥,有效减少氮磷污染,降低湖水富集营养。
在此基础上,梁平重点实施环湖小微湿地群生态修复,借助生物沟、雨水花园、生境塘、梯级小微湿地等生态屏障,对雨水层层净化,确保入湖水质达标。
同时,梁平对双桂湖22.88平方公里集雨面内山体、荒地等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提高双桂湖区域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
“双桂湖南岸,几年前曾差点成为别墅区。”梁平区林业局副局长徐秋华介绍,经过综合考量,这里实施了生态搬迁,将双桂湖南岸、湖体水域、入湖三大河流划为生态保育区,划定“无人区”,营建水生、陆生动物自然栖居地和鸟类迁徙通道。
2021年4月,人们正是在双桂湖“无人区”附近的鸟岛上,发现了斑嘴鸭的幼鸟。
如今,双桂湖水质已常年稳定在Ⅲ类以上,为斑嘴鸭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近年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脊椎动物种类增加到277种(其中鸟类207种),植物种类增加到623种。
荇菜 从濒临消失到铺成绿毯
和斑嘴鸭一样,如今开着黄色小花的荇菜,也并非双桂湖的“土著居民”。
荇菜,很早就为人们所熟知。
《诗经·关雎》如是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如今,双桂湖内生长的荇菜总面积近500亩。
双桂湖的荇菜从何而来?
“专家推断,应该是候鸟将荇菜的种子带来这儿,荇菜由此在双桂湖安家落户。”唐宏介绍,荇菜也被称为“水境草”,对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古人说:荇菜所居,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
在2015年之前,荇菜这种来自《诗经》的远古客人,差点在双桂湖绝迹。
“之前没人认识这种植物,荇菜漂浮于水面,有些像水葫芦。”在就职于湿地中心之前,唐宏在区水利局工作,其职责之一就是清理双桂湖等水域内的杂草,“每年都要清理掉一大片,好在这种植物生命力顽强。”
2015年,在试点建设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过程中,专家认定这种外表有些像睡莲的植物正是《诗经》里记载的荇菜,并有着净化水质的功效。
目前,双桂湖中已有10多个荇菜群落。荇菜及其水下生态空间中藏着大量水鸟喜欢的食物,能满足双桂湖湿地三分之一的越冬水鸟的觅食需求,斑嘴鸭、黑水鸡、骨顶鸡等常在上面觅食和歇息。
清明微雨,双桂湖水天一色,几只斑嘴鸭游过湖面上铺成绿毯的荇菜,留下一道弯弯曲曲的痕迹……
(稿件原载于2022年04月06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