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城口县高观镇双竹村“旱改水”项目基地,经过村民们的辛勤劳作,120余亩水稻种植基本完成。
从空中俯瞰,层层梯田沿山势蜿蜒迂回划出一道道绝美线条,如天然画卷,似山间腰带。这些注满水的梯田像一面面形状不一的镜子,映照出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
在几个月前,这片梯田还是一片高低不平的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甚至大部分是闲置土地,经济效益不高,土地利用率低。
就在今年,高观镇因地制宜实施“旱改水”工程,将双竹村流转的120余亩土地改造成一梯梯稻田,既保护了耕地,又为美丽乡村增色添彩。
城口县高观镇因地制宜实施“旱改水”工程。 王玉璞 摄
改旱为水
新增丰产水田120亩
高观镇双竹村土地较为肥沃,但水利设施缺乏、灌溉条件差一直是制约村里农田种植的大问题,所以一直以旱田为主。
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高观镇决定将双竹村120余亩旱田改造成梯田,种植水稻。
“这片旱地坡度小,周边又有水源,具备改造条件,又有种植效益。”高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诗建介绍。该项目累计150万元,目前已完成插秧120余亩。
旱地改水田离不开灌溉设施。记者在田间看到,3条长长的拦水坝已经修建起来,水坝上游已经蓄满了水,田块间大大小小的灌渠纵横交错,从山腰延伸到山脚,干旱时放水,雨涝时排水。但是只建拦水坝是远远不够的,在干旱季节,溪沟里面的水根本满足不了水田,所以高观镇将黄沙洞水库作为备用水源,保障农田基本用水。
现在,双竹村“旱改水”项目点排灌沟纵横交错、机耕路四通八达,绿色的秧苗渐渐布满了水田,放眼望去,蔚为壮观。
高观镇实行“旱改水”项目。 王玉璞 摄
小田变大田
统一流转经营产量效益双增
“旱改水时,还同步实施小田改大田。”袁诗建介绍,过去田块小又无耕作道路,耕作不便,难以规模经营。借力旱改水,将双竹村的110户农户的土地打通地界,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整小田为大田,然后按800元一亩统一流转给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留在这里“筑巢”创业,实现经营产量效益双增。
“旱改水”不仅要改,更要种。为深化推进“旱改水”成效,由市场主体与项目区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整合资源,种植优质水稻。
旱地改成的水田,能否蓄水保水最关键。今年首次种水稻,高观镇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反复耙田,让土壤具有黏性,防止漏水渗水,同时采用有机肥搭配复合肥的方式实现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袁诗建介绍,旱改水前,这片地一般种玉米、土豆,亩产量低,还靠天收。通过实施该项目,旱涝保收,水稻每亩产量能够达到10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3元一斤,亩均收入3000元,相比以前,每亩收入增加近2000元,加上部分块田里还种植莲藕,实现了收入“不断茬”。
除种植本身有收入以外,村民通过流转土地会获得相应的租金,并且务工也有收入,在“旱改水”过程中,已经吸纳了30余名群众务工,后续管护还将吸纳更多务工人员。
“统一流转经营,还化解新增耕地弃耕难题。”袁诗建介绍,由于农村劳动力较少,种地积极性本就不高。旱改水后,统一经营,有效防止新增耕地被弃耕、破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同时,也保障了粮食安全。
高观镇实行“旱改水”项目。 王玉璞 摄
旱地“逆袭”
山间梯田成网红打卡地
站在梯田山顶俯瞰,弯弯曲曲的绿色梯田,如同少女的舞姿,煞是好看。
“现在山间梯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袁诗建介绍,山间梯田本身就是一片美景,春天的时候,正在插秧的梯田犹如画家手上的调色板,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掩映其中,美不胜收。等到了秋天,会是连绵的青山,层叠的梯田,黄澄澄的稻穗的丰收场景。
“最近稻子栽种完了,很多人都来拍照游玩。”高观镇双竹村村民母立琼说:“原来不仅是在种水稻,也是在‘种’风景呀!”
高观镇双竹村支部书记王茜表示,旱改水建设后,后面还会进行水产养殖,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会间接带动我们村农家乐的发展。
“下一步,高观镇还将围绕‘旱改水’项目的实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农村田、水、路进行综合改造,同时挖掘艺术稻田、稻虾、稻鱼等连作项目的稻作文化,一体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塑造美丽乡村之‘形’。”高观镇党委书记王国亮说道。
“旱改水”不但提高了农田生产能力,改善了农田环境,重塑了美丽田园的底板,也增加了村集体收益。
高观镇双竹村只是城口县大力推进“旱改水”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城口县大力开展“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城口县具备“旱改水”条件地块面积约1万亩,综合水源、权利人意愿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可实施的改造面积约6000余亩。截至目前,已实施“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9个,实施规模2100亩,新增水田面积1338亩,带动项目区1000余户增产增收,年收入预计500余万元。这些项目不仅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产量、优化耕地结构,更为农业增产增收、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