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库内工作(2023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最近,来自荷兰的资深古陶瓷收藏家托恩·莱特沃里寻求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帮助,希望为他的一件中国藏品“验明正身”。
十余年前,莱特沃里从上一位藏家手中获得这件龙纹瓷盘时,被告知“是一件中国清代瓷器”。但瓷盘的一些细节,如双龙戏珠的火焰珠造型,让他怀疑它可能更古老。
“这种纹饰风格让我想起了中国明代早期到中期的瓷器。”莱特沃里决心解开这个谜团。这些年,他先后请位于荷兰、英国的实验室对这件藏品进行多次科学测试,包括X射线荧光(XRF)和热释光(TL)分析,但没有获得答案。
直到他联系上了这件瓷盘的生产地——景德镇,这里曾见证了14世纪至19世纪全球陶瓷生产的巅峰。
昔日的明清御窑厂已变身为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基于遗址出土的上千万片古瓷碎片开展了持续研究,并在2022年6月,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院所机构,共建了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
目前基因库已收录3000套、1.2万件标本的近百万条数据,以先进仪器和数字技术为笔,绘制出中国古代瓷器全盛时期的首份“基因图谱”,这是世界首创之举。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中国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博物馆珍藏的精品古瓷,大多生产于景德镇的明清御窑厂。”
接到莱特沃里的请求后,御窑博物院精心挑选了从明宣德时期到清光绪时期的17个古陶瓷基因标本进行分析检测,在与龙纹瓷盘的数据进行比对后初步判断,这件瓷盘是晚清时期的一件民窑产品。
“这件作品非常有意思,是吸纳不同时期官民窑技法的‘集大成者’,如火焰珠的画法有明代早中期的风格,但四季花卉的绘制接近清代中晚期的样式。瓷盘的底足是双圈足的‘玉环底’,这种工艺在御窑不多见,但在康熙民窑的精品中较为流行。”翁彦俊说。
为进一步证实这个判断,研究人员对御窑样品进行了XRF测试,提取了有关低温黄、绿、紫釉和助溶剂的成分数据。翁彦俊表示,目前正在等待荷兰方面提供同样的量化数据后进行进一步比对分析。
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不只是应用于辅助鉴定,更可能成为全球陶瓷研究的开创性资源。
这是2024年6月5日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拍摄的精品瓷器。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珍贵的传世瓷器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从研究角度来看受限太多——既不能为研究去打碎一件完整瓷器,又不会为某一件传世品去量身定制一台多功能检测机器。而一块古瓷碎片对研究人员则是一座宝库。
“一块碎瓷片可还原一个历史场景。海量的古陶瓷片,既是对当年的材料、配方和工艺的还原,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拼图。”翁彦俊说,这些按年代和品类建立的景德镇古陶瓷基因标本,将化身为探索历史的钥匙,为世界古代陶瓷文明研究提供极具生命力的源泉。
基因库成立当年,就在一些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人员选取275件元明清不同时期青花瓷标本,通过聚焦离子束和透射电镜技术,首次“看见”在明宣德至明晚期瓷片中普遍存在两类亚微米级残余颗粒,再比对元明清时期青花瓷显微结构特征,判断其为进口料和国产料的人为混用。
早期青花瓷一般被认为使用了进口“苏麻离青”料。联合研究成果表明,至迟在近600年前的明宣德时期,景德镇陶工大胆创新,搭配使用进口、国产两种青花料以求更佳的艺术效果。
翁彦俊认为,这是通过科学实验进一步证实景德镇的世界制瓷中心地位,当时景德镇青花瓷的全球化贸易网络和跨区域产业合作已广泛建立。
2023年10月,在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和江西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与荷兰、德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9个机构合作成立了国际瓷器研究联盟。
荷兰广播节目主持人西蒙·海曼斯在协助莱特沃里通过国际陶瓷研究联盟进行鉴定后表示:“研究中国陶瓷,就是研读中国历史的活态教科书。能够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开展如此顺畅的合作,深感荣幸。全球陶瓷研究学者为共同事业携手,此举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