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结合点,也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在重庆,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加快推进,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这家生物科技公司依托西南大学的研究成果,研发出一款新型生物接种剂。只需在种植时适量涂抹,就可大幅提升作物养分利用率和吸收率,同时显著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病率。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共生密码(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頔说:“就有点像人的疫苗一样,诱导植物的抗性能够显现出来,在生长过程中一旦遇到病原菌,可以打开‘预警系统’,然后进行防御。以辣椒为例,生长量至少要高20%。”
据了解,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已构建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拓展”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今年以来,孵化创新主体74个,培育科技型企业78家。
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营管理部部长暴志越告诉记者,累计吸引西南大学溢出技术成果2700余项,建成国家及市级创新平台近100个,不断把高校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不仅是技术溢出,来自高校的科技人才也加快从实验室走进生产企业。在涪陵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不少企业正与选派的“科技博士”一道开展联合攻关。这家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就在博士刘方乘的帮助下,取得了页岩气提取氦气所用MOF陶瓷膜的重大技术突破。
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刘方乘介绍,该技术为气体分离膜产业化应用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这项技术的成熟,将打破国外提氦技术垄断,实现我国自主可控。
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行政人事总监张浩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年累计节约实验成本约300万元。计划与长江师范学院共建科研平台,共享高校设备场地,降低成本、加速创新。”
市科技局表示,目前,我市已建成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10个创新创业生态圈,累计入驻创新创业团队2887个,带动创新创业2.3万人,孵化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3206家、412家,建设科创平台516个。
重庆市科技局二级巡视员杨军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大学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激励大学师生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孵化培育优质创新主体,打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富治平 宋念念 特约记者 向金城 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