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网记者 张成杰
农村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也是难点。连日来,重庆市荣昌区直升镇各村、社区的一百余位党员志愿者“闻令而动”,坚守在全镇农村的30个走亲访友劝返点,守好进出村、社区“关口”,义务担当家园“守门人”,筑牢农村疫情防控防线。
81岁“犟”党员
“嬢嬢,你让我进去嘛,我拿了东西就出来!”
老党员张可先(右)正在劝返走亲访友的村民
“不得行,现在防控形势这么严峻,你不能进去,打电话叫你爹自己给你送过来!”
2月10日上午10点,直升镇荣升社区三社走亲访友劝返点,从荣昌城里回老家的村民李廷旺被卡点值守人员拦了下来。拦住他的,是他的亲嬢嬢——张可先。无论李廷旺如何说,张可先始终不愿松口。面对嬢嬢“毫不留情”的劝阻,最终李廷旺也只得服从“命令”:让父亲把老家的东西送到了卡口。虽然,这里离他老家仅仅只有几百米的距离。
张可先今年已经81岁,是一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党员,曾经当过十多年的村干部。从1月28日大年初四开始,她已经在这个点位值守了14天。
1月27日,当听到社区在各社主要路口设置走亲访友劝返点的消息后,张可先就找到了社区支部书记,要求到劝返点参加值守。
“考虑到她年纪比较大了,我们都劝她,不用到一线参加防控,结果老人家怎么都不听。”社区党支部书记廖文生“无奈”的说,“最后只得跟她商量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到离她家最近的这个点,而且不用这么准时,早点晚点都没关系,点位上的其他同志多看着点。结果她每天都是准时到这里‘打卡’。”
“疫情防控正是关键的时候,虽然我年龄大点,但我始终是党员,我怎么能不参加呢?”张可先笑了笑告诉记者,“周围四邻八乡的,大家都认得到我,劝他们不赶场、不走亲访友,他们都还是要听的。”
上阵父子兵
“老大爷,你没戴口罩,不要进市场买东西哦!”
“我没得口罩!我买东西你都要管吗?”
1月28日早上,直升镇荣升社区农贸市场劝返点,李智担任志愿者的第一天。
李邦才(左)李智(中)父子正在劝返村民
“老大爷,现在疫情防控形势这么严峻,万一被传染了,你和你一家人咋个办?”李智正在劝阻一位没戴口罩准备进入市场购物的村民,“要不这样,你要买啥子东西,你列张单子,我们给你买回来。今后尽量不要出门赶场了,需要啥子东西,村里面可以帮你们买的。”
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让那位村民放弃了进市场购物的想法,将要买的货物清单交给了李智旁边的志愿者。那位志愿者,是李智的父亲——李邦才。在这场防控阻击战中,父子俩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党员志愿者。
李智今年25岁,在读研究生。1月27日晚上,听到父亲说社区的党员微信群里正在招募党员志愿者的消息后,父子俩一商量,双双报名参加。
“虽然组织关系没在这里,但我的身份是共产党员。在这个共克时艰的时候,我们党员更应该发挥作用。”李智说。于是,从1月28日开始,李智和父亲李邦才的身影,便出现在了直升镇荣升社区各个角落,劝导村民不走亲访友,不扎堆聊天,没事儿别出门上街……
“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来赶场的村民越来越少了,走到街上,也几乎看不到不戴口罩、打堆聊天的现象了。”李智欣慰地告诉记者。
厨师、工人“变身”志愿者
2月10日下午三点。一辆白色小车在直升镇万宝村七社劝返点前缓缓停了下来。
“小张,小林,还是你们两个在执勤啊?”驾驶员从车里下来,向正在值守的党员志愿者张启友、林洪打起了招呼。
劝返点值守的张启友(左)林洪(右)
“嗯,龙叔,要带东西回老家?麻烦你登个记。”张启友向来人说道,“老规矩哈,人不进去,东西我们找人给你带进去,请理解哟。”
张启友,30岁,共产党员,从小在万宝村长大,之前一直从事“一条龙”包席下乡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暂时中止了自家的生意,与受疫情影响暂时不能返厂上班的林洪一起,在劝返点当起了志愿者。
位于万宝村7社的这个劝返点,是当地村民进出的主要通道。从1月28日设点以来,张启友和林洪便一直在这里值守。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大家都是本乡本土的,觉得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了。”张启友说,“但防止人员流动是疫情防控的需要。这个时候,就是要‘六亲不认’。”
设点第一天,张启友就把准备上街买菜的叔公给拦了下来。“反复跟他讲道理,反正就是没让他过去。”张启友笑了笑,“后来是我们村里的物资保障队去帮他买到后,送到了他的家。”在张启友看来,这个特殊时刻的“六亲不认”,其实就是最大的亲情。
“这么些天过去了,大家也都理解了。人、车都少了,我们心头也更加踏实了。”一旁的林洪说道。
(荣昌台 张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