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鸿广在准备饲料。吴长飞/摄
贫困户常被人瞧不起,代鸿广却不这样想:“要不是缺机会,我不一定比别人差,现在扶贫政策好,我靠劳动照样把日子过好了。”
代鸿广今年57岁,是重庆綦江区新盛镇陈家村1组脱贫户。早些年,代鸿广的日子还过得去,不料30多岁时一场意外折了双腿,被确定为四级肢体残疾,此后干起活来总要“慢半拍”。
“重体力活干不了,轻松活没人要,只好在家种点庄稼、喂点家禽。”2014年,生活的重担齐刷刷压在代鸿广肩上,80多岁的老父亲时常患病,需要伺候两旁,妻子轻微智力障碍,只能勉强生活自理,女儿正读初中,上一年被山体滑坡冲击的住房岌岌可危……
家中一摊子事不能说走就走,况且腿脚不便工作难寻,怎样才能把日子过好?代鸿广不禁犯了愁。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代鸿广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卡贫困户。
扶贫干部在走访代鸿广家。吴长飞/摄
2018年,新盛镇推出“产业托养”模式,通过建立“养殖大户+合作社+金融机构+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进重庆犇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陈家村发展肉牛养殖。这年9月,代鸿广看着离家不远处正在施工,走近一问,是在修建养牛场,他心中一乐,“机会来了。”
随后,驻村第一书记罗旭召集贫困户开院坝会,介绍了村里引进业主发展肉牛养殖的情况,并邀请大家前去务工,代鸿广第一个报了名。挖土、砌墙、种苗圃……代鸿广啥活都干,一天工资150元,还在家里喂养了11只羊、40多只家禽。
“老代,你踏实肯干,想请你留下来继续帮忙,月薪2400元。”2019年5月,肉牛养殖基地正式投用,业主唐烯程找到代鸿广说。此后,代鸿广每天都在基地忙碌着,除了饲养肉牛、管护皇竹草、处理牛粪,还负责七八名工人的日常管理,乡亲们都说,“代鸿广不仅成功脱了贫,生活也越过越‘牛气’了。”
几个月后,肉牛养殖基地规模达到150头,市场前景看好,扶贫干部便启动“产业托养”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即由贫困户利用小额扶贫贷款资金购买牛犊在基地托养,肉牛出栏后,可享受每头1000元的保底分红,加之每头1000元的产业发展补贴,贫困户托养一头牛至少可增收2000元。
代鸿广在喂牛。
“我每天都在认真养,你们放心吧。”代鸿广贷了5万元,托养了5头牛,还变成了扶贫政策宣传员,碰见前来参观咨询的贫困户便娓娓道来。前不久,代鸿广遇见陈家村脱贫户陈大华,了解他的担忧后,拍着胸脯说:“政府费心费力为咱好,不用担心有风险,那些肉牛能吃得很呢。”
截至去年12月,共有来自陈家、阳台、宝珠、气田、德胜、号房等6个村的39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托养”当中,托养的100头牛犊出栏后,平均每户至少增收5000元。
马上就是春节了,代鸿广正准备打扫干净房子,备点年货,他告诉记者:“日子越过越红火,亲朋好友来串门,心里有底气了。”
(作者: 吴长飞)
(作者单位: 綦江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