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早上5点半,家住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多街道钟坨村7组的张洪森,背上割漆工具,推开家门,赶着3头牛朝屋后的大山走去。
把牛赶到了山里后,张洪森来到一棵碗口粗的漆树下。他挎上装有河蚌壳的篮子,拿上漆刀,三两下就爬到了树上。他用漆刀在树干上割开一个月牙形的小口,再从篮子里拿出一个河蚌壳插在口子上……
张洪森在安放河蚌壳(白凤英 摄)
就这样上树、划口、放河蚌壳、下树,往返了近2个小时后,张洪森终于把150多个河蚌壳全部安放完毕,然后回家吃完早饭,再返回收漆。
今年69岁的张洪森是当地一名割漆匠。因为父亲去世得早,他14岁开始就一边念书,一边抽时间到山里割漆养家。
张洪森告诉记者,钟坨村7组清流水(小地名)以前有很多割漆人。除了山里的野生漆树,村民们还专门种植了许多漆树。如今,村里还在坚守割漆技艺的人很少了,但山里的漆树却还非常茂盛。
张洪森说,漆也不能天天割,只能割夏至后的3个月,而且很有讲究——首先要看割漆人的身体体质,有的人看一眼漆树都会长漆疮,就不能从事这个行业;其次是割漆的时候要从树的上部往下割,依次放河蚌壳,而收漆的时候则要从下往上收。
张洪森把割的漆收集在一个桶里(白凤英 摄)
这段时间预定漆的人较多,所以只要不下雨,张洪森都会5点半准时起床,到山上割上两三个小时,一早能割6两至一斤生漆,然后以400元每斤的价格卖给村民。一季下来,能收获约30斤生漆。
“现在没有多少人用这个漆了。”张洪森说,以前,制作桌椅、板凳、柜子等家具都会用到这种漆,如今各种涂料和油漆的普及,人们对漆的需求逐渐减少,割漆这门手艺面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