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龙舞起于隋唐,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这龙与舞,灯与火的璀璨景象,这动与静,刚与柔的完美组合,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撼人魂魄,催人奋进。可有多少人知道,这活灵活现、巧夺天工的铜梁龙灯是怎么制作的呢?
龙舞表演。唐彬 摄
铜梁龙灯彩扎历史悠久
铜梁龙灯彩扎是流传于重庆铜梁境内的一种以龙文化为主题的灯彩艺术,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每年春节,在铜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个个造型别致、精美喜气的灯笼、龙灯等彩扎灯具,和过年时表演的铜梁龙舞一起,给广大群众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浓厚氛围。
龙灯艺术节灯展。郭洪 摄
铜梁龙灯彩扎按作品功用可分为表演龙灯、景观龙灯和工艺龙灯三大系列。表演类龙灯主要有“稻草龙”“竹梆龙”“大蠕龙”“火龙”等上百个品种;景观类龙灯主要包括用于营造节日氛围的彩灯挂件、彩灯小品以及灯会场所的各色灯组;工艺类龙灯是一种在室内用于展示或装饰的摆件、挂件等龙灯精品。
铜梁龙灯彩扎的流程主要有扎架、裱糊、彩绘、整理等八个步骤,上百道工序,其用料、工具和技法考究,是我国传统美术的一种,蕴涵着当地人们的审美诉求和造物观念。
龙灯彩扎在继承中创新
说起扎龙,很多铜梁人都知道周建。他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一个龙灯彩扎世家,父亲、祖父都是有名的扎龙高手。
周建在扎龙。唐彬 摄
记者走进铜梁区太平镇一家扎龙厂里,只见扎龙师傅们各司其职忙着手中的活儿,其中就有周建忙碌的身影。
铜梁龙灯彩扎材质主要以慈竹、柏木为架,丝绸绢带裱面,浓墨重彩描绘,从出图、造型、裱糊到彩绘和整装,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制作,慢工细活才能确保每条龙都是精品。铜梁龙造型特点是集狮头、鹿角、虾眼、鱼脊、蛇身、鱼鳞、虎掌、鹰爪、鱼尾于一身。龙灯彩扎流程繁杂,在彩扎艺人周建手里却驾轻就熟。
扎龙工人在专注制作龙具。
小时候,周建经常看到爷爷在扎龙过程中绘画。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绘画,爷爷手把手传授技艺。随着年岁渐长,周建的扎龙技艺也在不断进步。1988年,16岁的周建跟随师傅蒋玉霖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龙狮锦标大赛。1999年,国庆50周年大典,周建与哥哥带着自己彩扎的龙再次跟随舞龙队进京表演。这两次经历,让周建开阔了眼界,更加坚定了他学习龙灯彩扎的决心。
“我爷爷那一辈只做龙不会玩龙,龙竿的把位掌握不好。看起来一样的龙头,把位不同重量是不一样的。舞龙人就说,你这个竿,这样不行。”周建说。
“所以,你也会舞龙?”记者问。
“嗯,舞了很多次龙。这样才能将把竿的部位掌握准确。”周建说。
竞技龙。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周建也逐渐认识到铜梁彩龙存在的短板:龙头过大,龙身过重,舞起来颇感吃力。“随着时代发展,龙灯产品也要与时俱进,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重新焕发生机。”
近年来,铜梁十分重视非遗传承发展,鼓励大家发展非遗产业。周建抓住契机,在老家太平镇开设龙灯彩扎厂,在实践中探索改进。
创新之路怎样走?周建从造型、色彩、工艺等方面入手,博采各地龙灯产品之长,反复摸索,比对试验,把做龙的原料改绵纸为丝绸,着色改为纺织染料,并加上钢丝、须毛和飞絮。随着工艺的改良和材料的改进,铜梁彩龙外观更具观赏性,使用寿命也有所延长。
稻草龙。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每一项改良都要经过几十上百次反复比较,不断试验改进。”最令周建自豪的,是把川剧“变脸”技艺和五彩烟花融入龙体之中,让舞动中的铜梁龙更加炫彩、更有时代感。
铜梁龙灯彩扎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发展。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周建不仅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巴渝工匠等诸多荣誉,也成了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远销全国各地节庆市场,甚至被众多收藏家纳为藏品。
记者问周建:“你会把扎龙技艺传授给其他人吗?”
周建表示,只要有诚心来学的,他都收作学徒。他说,年轻人学习起来上手要快一些,特别是美术专业的人学习起来更容易。
周建的侄儿从小就跟随外公和舅舅学习扎龙,到现在已经有23年了,目前已能完全独立的制作整条龙。他表示,要像外公和舅舅周建一样,把龙灯彩扎工艺传承下去。
龙灯彩扎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铜梁成立了国家级铜梁龙灯彩扎基地。
龙灯作为道具,既能和舞龙人一起参与舞蹈表演展现动态之美,又能在重要节庆中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展现其极具观赏性的静态之美。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实施乡村振兴,铜梁多次组织龙灯彩扎工艺培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太平镇坪漆村、土桥镇庆林村、水口镇树荫村、西河镇双永村、安溪镇金滩村等地建成龙灯彩扎基地,开发龙灯系列产品120余种。在农闲的时候,村民们也能用巧手制作出大红灯笼、表演龙具和观赏龙灯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龙灯彩扎进入乡村振兴车间。陈庆 摄
周建的老家太平镇坪漆村,原是铜梁的五个市级贫困村之一。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坪漆村在区、镇指导下建起了彩灯制作扶贫车间,免费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当地村民彩扎务工,帮助村民增收。周建作为基地的技术指导,免费培训有志于学习彩扎技艺的村民。
“我是土生土长的坪漆村人。作为龙灯彩扎的非遗传承人,我想把龙灯彩扎带回坪漆村,让村民学会这门手艺,把产业做大,增加他们的收入,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周建说。
和周光学一起学习龙灯彩扎这门手艺的村民有40多人。大家掌握了基本彩扎技能后,能够独立制作大批量的龙灯产品。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都盼着通过制作龙灯、灯笼等彩扎发家致富。
扎龙工人张斌海2020年因为疫情才回到铜梁,恰巧有机会参加龙灯彩扎培训并成为专业工人。
“工资稳定,又照顾得到家庭,我感觉很不错。我相信我会把它做得更好。”扎龙工人张斌海说。
依托龙灯彩扎基地,铜梁区积极开展龙灯彩扎技艺培训。目前,已组织4期龙灯彩扎技能培训,培养了彩扎人员400余名,解决农村及城镇就业人员近700人。完成培训的技术人员参与龙灯彩扎、灯组安装、运营维护等工作,人均日工资150-220元。
近年来,铜梁区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主要依托铜梁龙灯彩扎非遗传承人的技术,并融合自贡彩灯文化,创新开发了上百个龙灯品种,具有形象逼真、造型精美、色彩绚丽、美观大气等特点,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目前,龙灯彩扎的市场需求很大,订单量持续上升,市场前景广阔。
大胆创新、勇于攀登也正是铜梁龙精神所在。2020年,铜梁继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铜梁龙灯)之乡”后再获“中国龙灯龙舞文化之乡”美誉。2021年,铜梁龙灯彩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灯彩扎工艺瑰宝还将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