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易经》:“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称“重九”。在历史发展演变中,重阳节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观念中“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也是“久”的谐音,“九九”被认为含有长长久久的寓意,寄托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让我们一起在大渡口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感受重阳节的文化。
刻木事亲 示孝在心
大渡口区博物馆馆藏的丁兰刻木追奉砖雕,长28厘米,宽20.5厘米,厚2.2厘米,讲述的是《二十四孝》中《刻木事亲》的故事。
丁兰刻木追奉砖雕。(图源:大渡口区博物馆)
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但他一直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毕恭毕敬、虔诚孝顺、从不懈怠。但日子久了,他的妻子对木雕不太恭敬了。一日,其妻子拿针刺向木像的手指,而被刺地方竟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后见木像眼中垂泪,问其缘由,便将妻子休掉了。
有诗赞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寄言诸子女,及早孝双亲。”
亲侍母病 示孝于行
大渡口区博物馆馆藏的汉文帝亲侍母砖雕,长28.3厘米,宽20.7厘米,厚2.3厘米,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虎门状,右方自上而下刻有“汉文帝亲侍母”,讲述的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故事。
汉文帝亲侍母砖雕。(图源:大渡口区博物馆)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有诗赞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俗语云:“百善孝为先。”孝心、孝行自古被人们称赞,《二十四孝》虽然有一定的历史烙印,但其崇尚孝道的本意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九九重阳与老人节结合后,也会出现更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活动,将“孝”文化更好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