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四时八节”之一。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既是说秋季作物已收藏入库,也是说各类动物也开始藏起来冬眠了,生气开始闭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立冬时节有三种物候现象,分别是“一候水始冰;二侯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这个时候水面渐渐开始结冰,大地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等之前常见的大鸟消失不见,而海边却多出了许多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便认为是大鸟立冬时变成了大蛤。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天举行祭祀,一方面是感恩这一年的收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除此之外,对于向来在节气讲究吃的古人来说,立冬这天进补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不仅仅是杀鸡宰羊,一些地方还有吃饺子、吃生葱、酿黄酒等习俗,既是为了犒劳一年来的辛苦,也是为了之后能健康地度过寒冬。
立冬进补吃得好不好,还得看厨师的手艺,今天为大家介绍来自大渡口区博物馆的两位“大厨”,一起来欣赏吧。
汉红陶庖厨俑
这位大厨头戴圆顶帽,身着圆领右衽长衣,泥质红陶,呈盘坐状,身前两膝上置一案俎,案上放置食物,左手按一物,右手似要作处理状。
汉红陶庖厨俑。(图源:大渡口区博物馆)
汉灰陶庖厨俑
另一位头戴冠,身穿右衽灯笼袖布衫,跪坐,身前摆放案板,案上摆放有已做好的美食。
汉灰陶庖厨俑。(图源:大渡口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