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的渝中半岛,砖土的“三尺岗亭”上,他们虽衣不重彩,但精神抖擞;30多年前的咽喉要道,一把大伞下,他们虽满身灰尘,却英姿飒爽。那里曾矗立过服务临江门周边1.2公里范围交通指挥岗,20多年保持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被誉为“山城第一岗”的临江门岗!
近日,重庆市公安局“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临江门岗组,一起了解这座岗亭背后的故事。
1994年,重庆交警总队组建“临江门”岗组
“三尺岗亭”的不解情缘
“临江门岗亭从1994年成立,直到2014年‘退役’,岗亭曾经历过6次大变脸。其中第一个岗亭是1994年以前,我们叫‘水泥桩插伞’。”已经退休的原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民警李荣告诉记者。
李荣介绍,所谓“水泥桩插伞”,仅仅是块有个插伞洞的水泥桩。雨天或太阳天,民警便找来一把大伞当顶。并且,岗亭底座很矮,车辆似乎就在眼前呼啸而过;岗亭很小,管辖区域也小,只有临江门路口及岗亭周边50米内区域。
荣誉展厅一角。陈沾弟 摄
咽喉要道的靓丽风景
姜瑞华曾是“临江门岗组”的第一任组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次被评为重庆市“最佳交警”。2019年因公殉职,公安部追授其“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90年代,临江门路口已是车辆进出解放碑的咽喉要道,共计11个方向的车流在此汇合分流,高峰时段每小时车流量多达6000余辆,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对刚上任的队员,姜瑞华就再三强调,临江门是重庆的门面,大家务必要站出重庆的形象。他不但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民警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也都严格规范。在他的带领下,岗组民警的交通指挥手势不仅打出了气势,还打出了美感,成为重庆的一道靓丽风景。
手势岗不仅累,而且艰苦。夏天,重庆的室外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为了站好岗位,姜瑞华脸上、胳膊上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并最终因暴晒而得了皮肤病。阴雨天气里,姜瑞华经常是穿着湿透的警服指挥交通。
正因为全体民警齐心协力、忠诚履职,“临江门岗组”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1995年,岗组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1996年,岗组被评为“全国优秀交通岗组”。
2012年,重庆交巡警“临江门”岗组指挥交通
硬件迭代情怀不改
时代在变,岗亭的形制在变,警服的颜色在变,但人民警察的为民初心使命从未改变。
从警23年的交巡警总队机动支队副支队长杨益曾是第四、五届“临江门岗组”队员;第六届岗组组长。他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临江门的人流量、车流量越来越大,公交线路起始站交叠,周边商场、医院、大型单位也多了起来,为此,岗组根据交通情况的变化,延伸管控范围,由点到线进行交通宏观调控,并积极探索出“可变车道”“停车线前移”等科学疏导交通的手段,在交通流量大于道路通行能力的情况下,确保了临江门地区的交通畅通;将“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和“五进”宣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辖区11个居委会、6所学校和24个有车单位设立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室和派驻宣传民警,并延伸出“交通安全进餐厅”“交通安全进车厢”等新的交通安全宣传形式。
这期间,岗亭从底座升高、大方顶逐渐蜕变为集众家之长,改方顶为圆顶,集聚了前5代岗亭所有功能:增加了电子显示屏,可用来发布温馨提示语;放置了收音机,可随时收听路况,便于民警随时调整临江门路口的交通组织等。
2024年,重庆交巡警解放碑大队民警在路面指挥交通。陈沾弟 摄
高举“火炬”赓续传承
在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6楼,有间荣誉展厅,28块牌匾,在灯光照映下,愈发璀璨耀眼。
临江门岗组民警王雨馨介绍,2014年岗亭“退役”后,解放碑大队主要担负着解放碑CBD及临江门周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并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保障辖区内重大节假日期间及长江索道、解放碑等旅游景点日常的交通秩序。
2024年,重庆交巡警解放碑大队民警爱心护考
2020年高考期间,一张民警“暖心公主抱”护送考生进考场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照片里的民警就是该大队副大队长刘长明,女孩是市29中的考生,由于急性滑膜炎无法步行进入考场。两个月后,女孩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专门带着锦旗来到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向刘长明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时光荏苒。如今,临江门岗亭虽已退役,但薪火传承,一代接一代,重庆交巡警一茬接一茬,立足本职岗位,在奋斗中释放激情、追逐理想,“临江门岗”已幻化为重庆公安交巡警在新时代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提升公安交管新质生产力,深化公安交管行政管理服务,保障市民群众平安畅通出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