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宣布“野外灭绝”,素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崖柏,经重庆科研团队10余年攻关,于2021年成功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如今,“重庆崖柏”已在11个省市开启适应性栽培,为我国在海岛及贫瘠地区植被恢复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获生态部表彰。
暮春时节的渤海湾寒意未消,不久前的一场倒春寒,使长岛的气温骤降至2℃,从重庆移栽到长岛的1300余株崖柏苗,部分开始死亡。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国旭:“西北风特别大,海水的盐分也落在这儿,所以说这个树很不容易活。”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的5个崖柏试验点,都有苗木死亡,特别是1年生的幼苗,死亡率达到了40%,科研人员仔细研究,发现问题出在“育苗袋”上。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它新根长不出来。”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国旭:“它的袋子当时应该划开几下,就应该全拔掉。”
崖柏的育苗袋,采用的是可降解无污染材质,在南方地区3个月就能降解,不过在海岛,18个月后依旧十分完好,“闷根”成为崖柏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是很好的一个教训,这些都是在不断改进过程当中的。”
看着一株株死亡的崖柏苗,科研人员既痛心,但同时又感到庆幸。因为苗子死亡的原因是技术问题,而不是无法适应环境。据统计,长岛崖柏幼苗整体保存率达到了65%,远远超出预期。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它的根系已经扎下去了,已经通过它自己的能力在进行生长了。”
作为首个海岛试验点,长岛山多地少,部分海岸线山体裸露严重,加上淡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和海风、海水侵蚀等因素影响,四季常绿且易存活的树种十分有限。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国旭:“如果能铺开的话,在大海的中间,我们崖柏落地,确实很有意义。”
包括长岛在内,目前重庆崖柏已经移栽到云南、宁夏、陕西等11个省市的36个试验点,移栽后的综合保存率达到75%,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把崖柏的适应性栽培实验继续扩大规模,为最后能够达到我们把崖柏引入这些生态脆弱一些的地方,进行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庆广电-第1眼TV特约记者 陈永松 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