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QTV品牌节目 > 重庆新闻联播 > 正文

破局“植物大熊猫”濒危困境 重庆崖柏人工繁育技术成全国典范

曾被宣布“野外灭绝”,素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崖柏,经重庆科研团队10余年攻关,于2021年成功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如今,“重庆崖柏”已在11个省市开启适应性栽培,为我国在海岛及贫瘠地区植被恢复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获生态部表彰。

暮春时节的渤海湾寒意未消,不久前的一场倒春寒,使长岛的气温骤降至2℃,从重庆移栽到长岛的1300余株崖柏苗,部分开始死亡。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国旭:“西北风特别大,海水的盐分也落在这儿,所以说这个树很不容易活。”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的5个崖柏试验点,都有苗木死亡,特别是1年生的幼苗,死亡率达到了40%,科研人员仔细研究,发现问题出在“育苗袋”上。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它新根长不出来。”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国旭:“它的袋子当时应该划开几下,就应该全拔掉。”

崖柏的育苗袋,采用的是可降解无污染材质,在南方地区3个月就能降解,不过在海岛,18个月后依旧十分完好,“闷根”成为崖柏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是很好的一个教训,这些都是在不断改进过程当中的。”

看着一株株死亡的崖柏苗,科研人员既痛心,但同时又感到庆幸。因为苗子死亡的原因是技术问题,而不是无法适应环境。据统计,长岛崖柏幼苗整体保存率达到了65%,远远超出预期。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它的根系已经扎下去了,已经通过它自己的能力在进行生长了。”

作为首个海岛试验点,长岛山多地少,部分海岸线山体裸露严重,加上淡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和海风、海水侵蚀等因素影响,四季常绿且易存活的树种十分有限。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国旭:“如果能铺开的话,在大海的中间,我们崖柏落地,确实很有意义。”

包括长岛在内,目前重庆崖柏已经移栽到云南、宁夏、陕西等11个省市的36个试验点,移栽后的综合保存率达到75%,相关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把崖柏的适应性栽培实验继续扩大规模,为最后能够达到我们把崖柏引入这些生态脆弱一些的地方,进行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庆广电-第1眼TV特约记者 陈永松 王晓宇)

(  责任编辑:杨雨实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开云官网(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开云官网(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开云官网(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