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是重庆市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革新社区的居民,平日里有整理物品习惯的她,家里留存了很多老物件。从2019年5月份开始,她陆陆续续将自己收藏的粮票捐给大渡口区博物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计22张。问到原因,王雪说:“过去的粮票,拿给现在的年轻人看,他们都不一定了解了,而恰恰这些东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变化和发展。捐赠藏品这件事,我会坚持下去。”
王雪向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捐赠粮票
当年买米买面都要粮票
1月7日,记者来到王雪家中时,她正在整理着自己的收藏品,眼里满满的都是回忆。这些收藏中,王雪最喜欢,能讲出最多故事的,还是那沓粮票。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粮票”这个话题既不久远,更不陌生。收藏粮票的习惯,也是不少过来人的一种生活情怀。
今年63岁的王雪除了捐赠给大渡口区博物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粮票,家里还有收藏有各种票证。虽然现在收藏的粮票并不多,但似乎每一张,她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来。
王雪展示自己的收藏
有一段故事王雪印象非常深刻,1985年的一天傍晚,邻居胡大姐在家门口敲门。王雪的妈妈开的门,她跟在妈妈身后。当时,胡大姐神情中带着喜悦,话语里却透着为难。原来,她要结婚了,要摆酒,但手上缺粮票。“那时候要办酒席,粮票是个大问题,无米下锅,怎么请客吃饭?”王雪说。听胡大姐说,家里东拼西凑才拿出50斤粮票,婚期在即,不得已只好挨家挨户找邻居借。“胡大姐来我家敲门的时候,妈妈站在门口考虑好久,才从贴身的钱袋子里拿了10斤粮票借给她。”王雪回忆说。
红薯粑粑是“高端零食”
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始于1953年,当时王雪还没出生。
“那时候生活必需品得凭票购买。我是1957年出生的,到我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按照口粮定量标准,家里男性每个月可以分27斤粮票,女性可以分22斤。”王雪说。
“吃饭要粮票,买油要油票,鱼、木耳、白糖都是高级货,过年的时候才能领。”王雪介绍,置办年货时,父母、哥哥弟弟分别拿着粮票、油票、副食品票和现金,去供销社排队买牛肉、蛋。“供销社在购粮证上盖个章,一个人买几斤米,记得清清楚楚。”王雪说。
王雪家中收藏的粮票
“以前马桑溪那里有家供销社,每次路过都会趴在橱窗前看半天,望着红薯粑粑这种高端零食吞口水。”王雪说,她小时候趣事大多与食物有关。在她的记忆里,泡泡糖、大白兔奶糖、金丝猴巧克力都是一年难得吃一次的稀罕物。
“从以前用票据来购物,到现在不用任何实物凭证在手机上也能支付,这种改变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王雪熟练地打开手机中的购物软件,“你看,现在外卖软件还可以买菜,一个小时以内送上门。”
旧粮票成了“传家宝”
扯开绑着细红绳的塑料袋,露出砖红色的棉布袋,王雪仔细取出车票大小的粮票,其中1992年版的票面有0.5公斤、2.5公斤、5公斤不等,大多八成新。
“现在出门,说走就走,换作以前,不可想象。”王雪感慨地说,以前到外省出差、探亲,必须拿着申请报告将重庆市的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如果迁出到外地工作,除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粮食关系转移。
随着粮油定量额度逐渐放宽,粮票可以换鸡蛋、手表。王雪的妈妈过惯了苦日子,小心地将节余下来的粮票收在嫁妆箱里,直到去世前,这些宝贝才被转交到王雪手中。“这不仅仅是粮票,更是儿时刻骨铭心的前尘往事,几次搬家都没舍得丢掉。”王雪说。
除了粮票,王雪家中还有很多老物件。王雪说:“这些有价值的藏品摆在家里,有可能收藏不当,会造成一些损坏,影响他们的收藏价值。捐献给博物馆,经过专人处理,能更好地延续它们的价值。”
王雪家中的部分收藏
当志愿者服务博物馆观众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王雪在去年成为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的一名志愿者,主要负责巡查展区,引导观众文明参观。王雪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帮助到观众,看到大家面对老物件时感兴趣、专注的表情,这种感觉非常幸福。”
王雪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当志愿者
新的一年,王雪有个计划,不仅要继续向博物馆捐赠有价值的收藏品,她还准备带动身边的邻居、老年大学的同学一起,向他们宣传征集藏品的事情。王雪笑着说:“让这些老物件被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作者:黄兰清 杨宇豪 胡修琦)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