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庆人习惯于将盐称为“盐巴”,三峡地区的盐从何而来?先秦时期的巴渝先民是如何生产盐的?《重庆好故事》第3集:巴人与盐。一起来听↓
巴人与盐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牛英彬
重庆人习惯于将盐称为“盐巴”,这不仅仅是方言如此,实际上反映的是生活在重庆地区的先民与盐的故事。三峡地区的巴渝先民在距今五千年前就发展出了利用盐卤制盐的技术,因盐而兴,因盐而战,峡江两岸的煮盐之火已燃烧数千年之久,时至今日三峡地区仍是我国重要的井盐产业基地。
羊子山出土的制盐画像砖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峡地区的盐从何而来?
这与三峡给予巴渝先民的恩赐是分不开的。上亿年前,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因海水蒸发,盐分被沉积下来,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运动造就了沧海桑田般的地貌巨变,三峡地区的盐分最终多被保留在山体背斜轴部,在河流的强烈切割下,在长江两岸的巫溪、忠县、云阳等地,盐泉或从崖壁上喷涌而下,或从河畔边汩汩冒出,流淌不息。盐是上天赐予巴渝先民的珍宝,这些区域也逐渐发展成为巴地重要的产盐地,成为巴人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它哺育了巴渝先民,孕育了巴文化。
中坝遗址发现的“龙窑”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先秦时期的巴渝先民是如何生产盐的?
答案要从忠县中坝遗址说起。中坝遗址位于忠县长江北岸的支流㽏井河中游,四周被群山环绕。遗址分布于河流的两岸,由于河水的常年冲刷,它的核心区成了一座高耸的江心岛。令人惊奇的是,这座江心岛竟然是主要是由陶片、灰烬所堆积起来的,这与一般的遗址完全不同,究竟这座岛上是做什么的,它的地下埋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中坝遗址深达12米的古代人类文化堆积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因建设三峡水利工程而开展的文物保护中,考古学家们连续8年对这处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最终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证实这是先秦时期巴人依托㽏井河两岸丰富的盐泉资源所发展起来的一处规模巨大的制盐产业遗留,出土了丰富的制盐遗迹和遗物,包括制盐作坊、蓄卤坑、池、盐灶、盐井等,由于当时采用的制盐器具是陶器,这也造就了这处遗址由高达20余万件制盐陶器碎片堆积起来的产业景观。
瓦渣地遗址发现的西周陶窑:它可能专门烧制制盐用尖底杯,但也不排除就是早期的盐灶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不同时代的先民在制盐时采用不同的制盐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大口尖底缸、商周时期为尖底杯、东周时期为花边口圜底罐。这些陶器特别是尖底杯和圜底罐,可能是制作盐模的器物,当时用较大的容器熬煮卤水,等到卤水开始结晶时,将湿盐捞入尖底杯或圜底罐中,再将其中水分蒸发,获得盐锭。由于尖底杯或小圜底罐大小较为一致,是一种标准化的制盐容器,生产出来的盐锭有利于交换和贸易,也不排除盐锭兼具货币的功能。
中坝遗址出土的夏商时期三星堆文化陶器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考古学家推算,在它们使用的1400年间,估计共使用了约3.5亿件制盐陶器,可达约6亿公斤盐品,年产量约44万公斤,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6克标准,中坝遗址每天生产的盐至少可供20余万人食用。由此可见当时的生产规模之大。中坝遗址与㽏井河流域的其他制盐遗址及配套产业遗址,诸如制盐陶器的生产场所等,如忠县的邓家沱遗址、瓦渣地遗址就是生产制盐陶器的作坊,它们一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制盐产业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制盐产业中心。
泔井沟航拍照片:箭头所指为中坝遗址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峡盐业是巴文明出现的重要催化剂,是巴国繁荣发展的主要财富源。巴人与盐的关系十分密切。汉书中关于巴人先祖廪君与盐水神女的故事,与其解读为爱情悲剧,不如说是一场争夺盐业资源的谋杀。廪君之所以能在迁徙到四川盆地东部后迅速成为一个区域大国,其中重要原因应该是控制了三峡地区丰富的盐产,具有了支撑区域大国的雄厚财富。
三峡地区的盐业也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觊觎,成为多方势力争夺的重要资源,白白的盐卤成了致命的财富。春秋之际,楚国灭掉夔国,占领了三峡东部,将宁厂盐据为己有。战国时期,巴楚接壤,巴楚之间数次发生攻伐,为了防御楚国进攻,巴国还修筑了多处关隘,这很可能与楚欲西进夺取当时三峡最大的盐产地-㽏井盐泉(中坝遗址)有一定关系。
目前考古上发现的最靠西的楚文化墓地就发现于㽏井河口的崖脚墓地,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㽏井盐业是楚国的战略目标之一,崖脚墓地的墓主人可能就是楚国派驻㽏井的盐业管理人员;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巴国强化了对三峡盐业的控制,使蜀国对巴盐的需求受到较大抑制,表现在国家关系上双方日益紧张,战争不断;秦与巴盐产生关系较晚,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而楚国仍占有忠县㽏井、云阳白兔井等巴盐产地,秦、楚在这一带持续进行了近40年的反复鏖战,最后才被秦国长期占领。秦国充分认识到巴盐的重要性,在三峡产盐地区置县,并设立盐官专门管理盐业生产,形成一套盐业管理制度,直到西汉时仍得以沿袭。
耸立在泔井河畔的无铭阙,应是汉代泔井因盐致富者的墓阕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登上忠州(今忠县)东楼,凭栏远眺写下了:“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烟”的诗句,描绘了唐代忠州城外远山下的煮盐场景。事实上,三峡地区的盐业一直兴盛不衰,虽然没有四川自贡的盐井那样闻名遐迩,但考古工作者在彭水郁山的盐厂遗址发掘收获表明,直到五十年代,由于三峡地区的盐卤资源浓度低、矿源少、制盐成本高,同时现代制盐技术广泛应用,实现制盐设备机械化、工艺自动化的发展,传统的制盐技术才逐渐趋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