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咽拭子采样小组成员正在穿防护服、戴全面罩。记者 龙帆 摄
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下称三峡中心医院)有这样一个十余人的团队:病人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得经过她们采样送检确认;患者是否治愈,也要经过她们两次采样核酸检测看是否呈阴性。
她们,每天走进隔离病房,面对面为患者采样,随时有感染的危险,但她们毅然迎“毒”而上。这个团队就是三峡中心医院采样小组。从1月28日开始,她们24小时待命负责全院核酸检测标本的采集。
3月11日,三峡中心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实现“清零”后,大批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撤离休整。但她们留了下来,要在治愈患者出院14天后对其采样,同时对医院环境物表采样。
采样小组负责人、42岁的余海燕说,采样小组里,除了她全是80后,90后姑娘,“每天,我就带着这群小妹妹,零距离寻找病毒,最大的心愿就是每个采样送检都呈阴性。”
全副武装三级防护
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是确诊新冠肺炎的一项重要指标。从1月28日开始,余海燕带领麻国星、谈迎春、陈静、唐虹、刘林等采样小组的姐妹们承担着整个医院住院患者、可疑暴露者、职工体检的咽拭子采样工作。
“这是一项极具危险性的工作,对采集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和威胁。”余海燕称,在采集咽拭子样本时,需要被采样者摘掉口罩,张大嘴巴,暴露出扁桃体和咽喉壁,这时病人呼出的气溶胶和喷溅出的飞沫携带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用棉签伸入咽咙深处留取样本的采集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咳嗽甚至喷溅,“所以必须三级防护全副武装。”
从里到外,采访小组成员身上穿的第一层是自己的内衣,第二层是手术衣,第三层是隔离衣,第四层是防护服,第五层又是隔离衣;从第三层隔离衣开始,依次戴上外科手套、丁腈手套、外科手套,并与每层衣服扎紧、密闭;然后脚上穿防护鞋套,头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戴久了头痛。”组员谈迎春说,这种全防护型的面罩过滤效果接近100%,但重达1斤,即使身强力壮的男医生戴久后都会觉得憋闷难受,甚至剧烈头痛,“为了安全只有咬牙坚持。”
迎着病毒上
刘婆婆仰着头,张开嘴巴。陈静与刘婆婆面对面,左手的压舌板伸进刘婆婆口腔压住舌头,右手拿着长约15厘米的长条棉签深入咽部深处。
“叫‘啊’。”陈静话音刚落,刘婆婆还没叫出来,突然一股呕吐物脱口而出,溅到了陈静的手上。所幸陈静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她立即进行清洗,更换外层手套、外层隔离衣后继续进行采样。
陈静说,“这是采集咽拭子最危险的一幕,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
三峡中心医院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向江琳称,采样工作风险很大、危险性很高,口罩戴松了,病人的分泌物直接喷到脸上或喷在防护的屏障上面等,都有可能导致污染,但采样小组的这群年轻人没有退却。
据介绍,采样小组每天工作时间长,从早上8点开始,一般要忙到中午12点,在最忙的时候常常要坚持到下午2点;二是工作战线长,每天来回穿梭于轻症病区、重症病区、出院观察区数十个房间,曾经最多一天采集了110多份咽拭子标本;三是坚持天数多,第一批6人一干就是20多天,对体力、心理承受力等都是严峻的考验,还好后来又陆续增派了何滔、郝丽娟、何焱斌、李倩、王榆婷、黎静、陈琴、蒲淑园等人。
一天下午,黎静与同事乘120急救车去出院观察区为患者采集样本。因为车窗打不开,她们在车厢里感到头昏脑胀、又闷又热,但又不敢解除二层口罩和厚重的防护服。到了出院观察区,她们发现没有电梯,只好穿着沉重的防护装备爬上四层楼采集出院病人的样本,两人踩着鞋套一步一滑,用了2个小时才采集完标本。
“外面怕病毒感染,里面又憋得几乎要窒息。”黎静说,几小时忙下来,既不能喝水,又不能上厕所,汗水湿透了衣服,额头、眼角的汗水模糊了眼睛,面罩被雾气笼罩,非常影响视力,走路靠一步一步挪、操作靠小心翼翼的摸索,只能凭着毅力坚持。
光会技术操作还不够
采样面临的风险极高,操作流程还是单一,遇上配合的对象一分钟就能搞定。但遇上老人、小孩,或者重症患者,就需要采样小组成员既能专业操作,还要会对采样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做足准备工作。
2月11日深夜11点46分,重庆市首例确诊患者孕妇产下女婴安安。两小时后,28岁的麻国星对安安进行咽拭子采样。因为安安刚诞生,口腔、咽喉都比常人小,张开嘴很难看到咽喉部位,并且粘液少,采样三次才成功,前后经历了2个多小时。
为全市最小确诊患者果果进行肛门采样,余海燕先抱着果果逗她开心,转移注意力,李倩第一支棉签顺利采集到了标本。可7个月大的果果因为不适随即开始哭闹,肛门自动收缩,第二支棉签伸不进去。两人耐心逗果果好半天,才顺利采样。
“我很温柔的,别怕!”这是90后姑娘蒲淑园的口头禅,她的话音很甜美、态度也温和、动作更轻盈。
隔离病房有位女患者20多天了,核酸检测一直没有转阴,每次看到采样小组的人就哭。蒲淑园说,她们也很理解患者的心情,每次先是进行安抚,然后再试探性采样。
但蒲淑园也有“不温柔”的时候。重症病房有位病人插着管,情绪很烦躁,采样时,如果患者挣扎折断棉签、扎穿血管很麻烦,如果手乱挥舞拔掉了管子也很危险。这时,蒲淑园就“不再温柔”,而是用右手搂住患者的头固定在她的肩头,左手扶住对方的双手,让同事立即采样。
“每次都这样,不担心失控发生危险吗?”记者问。蒲淑园说,当时患者病重不配合,后来病情好转后就主动接受采样了。这个90后党员告诉记者,“没有人生来就勇敢,只是因为责任与担当。”
(记者 彭瑜)